Intel/AMD恩仇史:50年过去还在争
近期硬件方面最让人兴奋的消息,应该就要说是近期发布的AMDRyzen处理器了,作为AMD今年的大招,在早期泄露的信息就表明Ryzen性能相当出色,价格大幅低于英特尔同类产品,这意味着AMD前景光明。
在美国当地时间2月21日,AMD正式揭开了Ryzen的神秘面纱,初步规格、性能、价格。正式的消息证明了Ryzen的强势与惊艳,Zen架构实际提升幅度高达52%,而价位比竞争对手低廉不少,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不过对于英特尔来说,恐怕就是让人担忧的事情了。早起就已经预感到Intel一定也会采取各种措施来回敬这个老对手,果然在Ryzen处理器的强大性能与低廉价格前,Intel最终坐不住了,上周末Intel为针对Ryzen系列,将自己产品全线降价,最高达2000元。
说起Intel和AMD,这已经是一对儿近五十年的老悲喜冤家了。Intel与AMD的竞争似乎从他们成立之初就已经注定。
1968年,Intel公司成立,随后1969年,AMD公司开始正式营业。两家公司的斗争由此开始。而谈起它们,就不得不先提另外一个早年的传奇巨头公司——仙童半导体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最富创新精神和最令人振奋的半导体生产企业。
Intel与AMD创始人都来自早年的传奇巨头公司——仙童半导体公司
仙童半导体公司创立于1957年,创始人是鼎鼎大名的晶体管之父肖克利博士,当年的电子领域的年轻才俊们都受到肖克利名气的吸引,纷纷进入这家公司,使这家公司英才济济。最著名的就要说被肖克得博士以及后世人们称为八叛逆的几位天才人物。其中八叛逆中的葛罗夫(A. Grove)和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就是之后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更是著名摩尔定律的提出者。另外AMD创始人杰里·桑德斯(Jerry Sanders)同样出自这家传奇公司,销售出身。
八叛逆照片
早期的Intel与AMD市场策略Intel先发头筹
最早的时候,英特尔并不是依靠处理器来起家,而是通过记忆体打开了市场。这也是摩尔给英特尔的第一个方向,早期业界使用的磁圈记忆体虽然原理简单但工艺非常复杂,机器难以生产,需要手工制作,成品的质量不太好,而且体积非常大。摩尔就想着用三极管的原理来制造记忆体,于是英特尔当时生产的记忆体要比磁圈记忆体存储量更大,体积小非常之多,并且制造成本也要低。全面的技术优势之下,市场选择可想而知,英特尔也随之成名。这也让1968年成立的英特尔,到1969年就获得了盈利,并且在此后的绝大多数年份中都能够保持盈利能力。一直保持着作为技术的创新者,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的公司。
而AMD由于自身实力不足,选择了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模仿以及生产能力,凭借质优价廉的产品努力成为各类产品的第二供应商。
1971年,Intel研制的4004成为世界第一款商用的微处理器,对于日后电脑的发展意义重大。
采用了4004处理器的Busicom Unicom计算器
1978年,Intel推出了8086处理器,同时也是史上第一款x86处理器,就是它,最终成为了个人计算机的标准平台,成为了历来最成功的CPU架构。
IBM公司使得Intel和AMD两家公司首次合作
1982年,为了成功拿下IBM公司的订单(同为蓝色商标,同样是I字开头,IBM的历史要先于英特尔。英特尔的腾飞,其实也和IBM有关),Intel和AMD两家公司首次合作,并在IBM公司的要求下,AMD获得Intel授权,成为其8086、8088芯片的第二供应商,并根据Intel的设计和微代码制造了80286处理器的克隆体Am286。在这段时间,可以说是AMD与Intel难得的蜜月期。这个商业行为让两家公司同时受惠,更成就了之后的AMD,让他得到了发展的空间,并有了日后对抗Intel的资本。
时光推延,随着286 、386的不断推出,特别是到486的时代,象征着真正处理器的时代的来临,它加入了FPU与倍频器。渐渐的x86体系开始雄霸民用微处理器市场,而IBM只有在服务器市场坚守着自己的领地,Intel事业如火中天,一跃成为与微软齐名的PC巨人。
蜜月终止Intel图穷匕见
在这中间,1986年,Intel取消了与AMD之间的授权协议,终止了两家的蜜月期,并拒绝透露386处理器的技术细节,按照当时的协议,Intel和AMD的合作关系是交叉授权的模式。但是后来,Intel单方面拒绝了AMD提供的筹码一场法庭上的撕逼大战在所难免。1987年,AMD以违约为由一纸诉讼将Intel告上了法庭,Intel随即反告AMD侵权(涉及Intel的287 FPU)予以还击。此后,AMD再告Intel垄断市场,而Intel再次反诉AMD侵权(涉及AMD旗下的AM486 IP)。
双方展开了长达八年的法律大战。尽管最终AMD取得了胜诉,但AMD也在因此失去了CPU发展的黄金时期,长期活在Intel的巨大阴影下。
1993年,Intel一改以往的产品命名方式,对于人们认为该命名为586的产品,注册了独立的商标——Pentium(奔腾)。也让AMD意识到,必须走一条新路的时刻到了。
AMD自主研发 K7(Athlon)成功反超
直到时间推进到1996年,AMD发布K5处理器,与Intel Pentium真正的展开了竞争,这也是AMD第一款自主设计的处理器产品。较之Intel Pentium,K5在技术上更为先进,不过也不无缺点。它特别吸引人之处在于它是采用RISC内部架构,会在执行x86指令之前先译码为微指令。因此K5难以达到高主频,而其FPU也是一项弱点,不过在一般使用时,K5的效能稍优于Pentium。
1997年,AMD再推新品K6,1998年,AMD发表K6-2,1999年推出K6的第三版本K6-III。
不过真正让AMD打响翻身仗的是下面这款产品的出现,也是它带动了AMD反超了Intel。那就是K7-后来更名为Athlon速龙。这款产品出现的时间同样是1999年,这颗处理器摆脱了先前型号的缺点并终于拥有名符其实的FPU-事实上还优于Intel的FPU。Athlon是当时最快的x86处理器并拥有许多强项,包括高速FSB(用于第一代Alpha处理器中的EV6)与高性能表现。同年,AMD抢先Intel跨过1GHz频率大关,走到了1016MHz。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就是Pentium与Athlon的斗争,1999-2003年初,AMD与Intel展开争锋相对的拉锯战,也是DIY市场的黄金岁月,在那个年代,超频是提升整机性能最直接的方式,AMD走性价比的雷鸟与毒龙 Intel走高端的奔3与奔4,AMD因此积累了大批量的忠实用户,成为Intel霸业上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接下来AMD发起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势,在Intel推出奔奔腾4在主频上与AMD拉开距离后,AMD极力宣传CPU效能概念,在稳住市场的同时还概念了消费者盯住主频的消费习惯,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3年,AMD首先提出了64位的概念,打了Intel一个措手不及。当时64位技术还仅限于高端服务器处理器产品,在民用领域推行64位技术,使AMD第一次作为技术领先者在竞争中取得主动。Intel当时十分肯定地说,64位技术进入民用市场最少还要几年时间,但是1年后,面对市场趋势不得不匆忙宣布推出64位处理器。
在这次64位的比拼中,AMD无论在时间还是技术上都占有明显优势,可惜天公不作美,由于微软公司的拖沓比预计晚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推出支持64位的操作系统,而此时Intel的64微处理器也恰好上市了,AMD得到了一片叫好声但是票房惨淡,所幸AMD也许早料到了这一点,其向下兼容的64位技术在32位应用中性能不俗,没有落得更大遗憾。
在64位没有取得先机的Intel,在双核处理器上再下文章,领先AMD一个月推出双核产品。AMD现在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跟在人后的小公司,在推出自己的双核产品后,抛出了真假双核的辩论。
Intel提出钟摆计划Core 2横空出世力挽狂澜
但AMD的好日子并没有延续太久,Intel随后就提出了钟摆计划。即每一次处理器微架构的更新和每一次芯片制程的更新遵循Tick-Tock规律,名称源于时钟秒针行走时所发出的声响。每一次Tick代表着一代微架构的处理器芯片制程的更新,而每一次Tock代表着在上一次Tick的芯片制程的基础上,更新微处理器架构提升性能。一般一次Tick-Tock的周期为两年,Tick占一年,Tock占一年。正是这套计划,让Intel在06年之后逆转了局面。
2006年7月,Intel新一代处理器Core 2横空出世(酷睿2,俗称扣肉),使用65纳米制程工艺,英特尔声称它会有40%的效能增长,同时减少40%的功耗。这一重磅产品的发布,让AMD的Athlon 64 X2瞬间优势全无,性能宝座重新落入Intel手上(直到今天),高端双核市场由Intel重新主导,新的产品定价,让Athlon 64 X2一夜暴降千元以上......AMD沿用了3年、最成功、最耀眼的FX品牌,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
2005-2007年的法院纠葛
在这期间,AMD与Intel的恩怨情仇在法院里也纠缠不休。2005年,AMD向特拉华州提起诉讼,起诉英特尔违反反垄断法。AMD同时还在日本进行了起诉。同年9月,Intel向法院提交了针对AMD的诉讼,反驳AMD的指控,并声明其商业行为是公平和合法的。
时至2007年7月,欧盟委员会正式指控Intel多数针对主要竞争对手AMD的反竞争行为。
其实两家公司在法院的纠纷一直存在,AMD曾指控英特尔用尽各种方法,滥用其在X86微处理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以防止其它公司的正当竞争。AMD指证说,英特尔向只用英特尔芯片的PC制造商提供更多的优惠,并处罚那些考虑购买AMD芯片的OEM厂家,而且为了阻止AMD获得市场份额向客户赠送其产品。
英特尔称,X86微处理器市场竞争很大,AMD没能获得市场份额是因为他们的产品多年来一直都没有优势。
总之两家的恩恩怨怨从产品到控诉,一直在纠缠.....
AMD的开核时代
2009年,AMD发布的Phenom II X3,开启了AMD CPU开核时代的大门,开核之所以能深入DIY群体,最主要原因是它是免费午餐,只需一个简单的操作,电脑性能就有可能提升一个甚至几个档次了。之后两年,陆续出现了很多经典开核CPU。但难扳大势。
2011年2016年,Intel在高端处理器市场就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至今无人能敌。AMD不得不改变策略,被迫只能在价格方面展开竞争,这跟AMD在早期面临的困境如出一辙。到了2009年,AMD开始把业务重心放在GPU上,在CPU上不于Intel正面竞争。 同年6月底,AMD正式发布酝酿多年的革命性产品——A系列APU,被划分为A8、A6和A4三个系列,逐步取代Athlon II和部分Phenom II成为AMD今后的主力。对于A系列APU,CPU部分一般,但GPU部分性能相当给力。2011年:AMD推土机CPU、2012年:AMD打桩机CPU、2014年:AMD压路机CPU、2016年:AMD挖掘机CPU。
AMD当初对APU的计划十分雄心勃勃,定了个三步走的计划,但APU的性能和特性乏善可陈,销量上一直不如人意。
再次合作??
去年有消息说今年Intel和AMD将会进行深度合作,AMD提供多项关于核显GPU的专利技术给Intel,以提高Intel CPU的核显性能,Intel的核显也将不再使用NVIDIA的技术。
今天有外媒爆料指出,Intel和AMD共同打造的CPU将会在今年推出首款产品,CPU部分基于Intel的Kaby Lake架构,GPU部分则采用AMD的Radeon核显。并且提到这款新CPU的集成度不高,采用CPU与GPU分离设计,最后由Global Foundries或者台积电代工成片之后交送给Intel进行最后的组装,产品定位为中端和主流级别。
Intel和AMD的图形技术交叉授权开始于2016年3月,目前双方已经达成新的协议,但暂时未公布新CPU的具体信息。
APU的核显性能确实很给力,无论是GPU架构还是驱动优化方面,AMD都是强于Intel和NVIDIA的,这次AMD和Intel双方合作,新的CPU&GPU融合非常值得期待,也许会是历史性的产品。